AD

【動漫】日本動漫業界真的貧窮嗎?好像從業界伊始這個問題就埋下了

之前《我立於百萬生命之上》開播之後,頓時感覺動畫觀眾圈子的混沌形勢已經病入膏肓,對於新番的"品鑑"更是達到了全新的高度。

 

在生活節奏、網絡環境、以及規章制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ACG受眾群體中動畫觀眾的數量呈現出了壓倒性的佔比,並且隨著網絡信息日漸發達,動畫觀眾群體閱片量的上升,以及對動畫業界的逐步了解,一些"半生不熟"的風評開始成為追番時的固定展開。

可能許多的動畫觀眾都有這麼一種先入為主的奇妙誤解,那就是從日本動畫製作技術的進步中,綁定了投資金額增長這一因素。

技術進步肯定是有的,但部分動畫觀眾卻會把這種"進步"籠統地涵括在動畫業界的每一個方面,並且還簡單粗暴地從一部作品是否帶來了強烈的感官刺激、藝術風格是否符合當下大眾審美、是否擁有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劇本等方面入手進行評價,並且最終都用富或窮這樣的指標去衡量。

但實際上,日本動畫在肉眼可見的技術進步之下,隱藏著的是有限動畫這一至今無法動搖的理念,所以當技術發展來到瓶頸,再結合上部分動畫觀眾"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心態後,就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想。

這也是很多人高呼業界要完的重要原因。

 

花鈴的小小偷襲??
就算是稍微有點H的三姐妹,也能成為新娘嗎。第8話

 

所以究其根本,這種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就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把技術進步和投資經費以正相關的概念綁定在一起,但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只是技術在進步,但經費其實並沒有變多——畢竟市場規模的擴大,並不代表每一部作品分到的經費就會變多。

其中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數十年來大部分動畫製作者的收入並沒有得到顯著提高,而且還是在絕對經濟水平的意義上。換句話說,相較起以往,如今動畫人的工資其實還變低了。

這可不是一兩家"黑心企業"就可以一概而論的問題,即使是當年公然向手塚治虫帶回來的有限動畫理念進行當頭痛批的宮崎駿,他大名鼎鼎的吉卜力工作室也只能為新人動畫師開出"底層社畜"的薪酬,更遑論那些名不見經傳只能接外包活的動畫公司。

相對於迪士尼那種"能動則動"的絲滑動畫體驗,有限動畫秉持著"能不動則不動"的理念,通過有限的資源來製作動畫,是真正意義上的"能動就行"。這也是後來日本新番數量暴增的必要條件,又或者說需要承擔的代價。

正如上文所說,這種有限動畫理念是手塚治虫帶回日本的。1962年,蟲製作公司成立,並製作了第一部日本國產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靜止背景、角色平移、對話時眼睛和嘴巴的局部運動、以及大量的分鏡反複使用。

但當部分觀眾面對1963年出品的《鐵臂阿童木》時,想必上一刻還在吐槽新番這裡貧窮那裡崩壞,下一刻就開始感嘆經典了——沒有辦法,那畢竟是半個世紀前的動畫。

這其實根本毫無邏輯可言,迪士尼半個世紀前也在做動畫,而且從他們的動畫裡,你就可以找到那些整天吐槽"PPT"的觀眾們特別想要的"高幀數絲滑"體驗。

所以日本動畫"窮",和時代背景以及技術發展真沒有什麼關係,它從以前開始就這樣。

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砸一千萬美元做動畫的,這世界上真找不出幾個來,很多動畫能做出來就已經是一種勝利了。

如果用遊戲製作來打個比喻,日本動畫的發展歷程可以理解成是優化的過程,就是如何用同等甚至更少的經費來作出更好的動畫,畢竟給多少錢往往不是動畫公司說了算。

就像上世紀《勇者鬥惡龍》和《最終幻想》互相較勁的時候,其實中間還有個SEGA的《夢幻之星》在反复橫跳,當前兩者還在做平面捲軸迷宮,後者就已經開始用他們那性能更遜一籌的主機開始製作3D迷宮。

雖然SEGA的《夢幻之星》系列最終也沒能站上頂峰,但他們強大的優化能力一直延續到了新世紀的網絡遊戲時代,從《夢幻之星Online》到《夢幻之星Online2》,兩款遊戲都可謂在當時的硬件和網絡環境限制下做到了最好。

但遊戲對硬件和網絡的要求是直接反映在遊戲玩家身上的,而動畫對經費的要求卻往往是動畫觀眾看不到的。簡單來說,一部看上去製作很精良的動畫有可能根本沒花多少錢,而一部看上去很爛的動畫也有可能花了不少冤枉錢。

這時候再回頭參考一下動畫人的薪酬,你就可以大致明白日本動畫業界是個什麼情況了。

這一系列的問題,根本在於日本動畫的製作技術發展已經來到瓶頸期,如果把目光集中到傳統手繪的領域裡,那這個瓶頸期還要再往前回溯好一段時間。所以在資本始終有限的情況下,除了用愛發電之外,誰也無法做出更好的動畫,當時吹得火熱的《博人傳》65集就是很好的例子,而這樣的例子注定只能是曇花一現。

但觀眾的立場其實從未發生過變化,本質上就是自主選擇商品的消費者,只不過如今的市面上出現了大量廉價商品罷了。更何況大多數的改編動畫只是一次原作推銷,所以比起改編動畫,像是《異度侵入》這種原創TV的動畫製作組才會更加在意海外觀眾的反響。

如果每一部新番都想要做到"不失望"的水準,那唯一的結局就是新番數量倒退到二十年前。而如今最大的問題,就是有的動畫觀眾在沒有認清這一事實的前提下,產生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而這種期望最終就變成了失望。